2022年5月29日晚上7点整,中共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市政工程系研究生第一支部于结构楼市政系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以“忆万里长征路:从苦难走向辉煌”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并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之雄关漫道,披荆斩棘(1932-1936)为主题的党课学习。会议由支部书记王逸同志主持,支部13位同志以及4位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与交流讨论和学习。
图片1 支部5月主题党日现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的胜利是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最好印证。主题党日开始,王逸同志首先带领全体党员回顾了历史上的长征之路。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中孕育出了伟大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接下来,支部党员黄立乐同志分享了视频《六分钟重走长征路》,带领大家走进历史上的长征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相继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冲破国民党上百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视频伴随着《英雄的黎明》这首激昂悲愤的背景音乐,大家对于长征路线和红军的艰苦卓绝留下了形象的记忆和深刻的印象。
图片2 黄立乐同志分享视频《六分钟重走长征路》
接下来,支部党员李玥琦同志分享了长征故事《彝海结盟》。红军北渡金沙江后,进入彝族聚居区,这里是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和大渡河切割而成的水网地带,山高谷深、地形复杂、道路艰险。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在凉山州冕宁县北部的彝海边与彝人果基支系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带领当地彝族群众沿途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团企图将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安顺场的阴谋。红军经过彝区时,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彝族人民秋毫无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表现出极大的诚意,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并在彝族兄弟的帮助下,与国民党军斗智斗勇,最终在小叶丹的帮助下,中央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长征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帮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全民抗日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热切希望。
图片3 李玥琦同志分享红军长征故事《彝海结盟》
紧接着,支部书记王逸同志带领全体同志开始了党课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之雄关漫道,披荆斩棘》。王逸同志首先为大家厘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讲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内容、后果及纠正;然后以历史时间线为顺序,讲述了1932-1936这五年间的党的重要事变——从一·二八事变爆发,民众救亡图存之心空前高涨开始;到红军从第四次“反围剿”中艰难取胜;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巨大损失,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红军长征之路也由此开始;到遵义会议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到最后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王逸同志重点讲述了红军长征的一些战术路线和关键节点、伟大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图片4 5月党课内容节选
本次主题党日和党课,加深了同志们对伟大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长征精神是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凸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我们永远在路上!
文稿:黄立乐、王逸
图片:黄立乐、王逸
编辑:蒋益涵
审核:徐晓瑜、靳天赐、蒋益涵